是什么让"蓝天"总能刷爆朋友圈?
在城市中,环保正日益成为一种时尚,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时尚只是一种潮流,它未必就是一种踏踏实实的行动。
有一年初秋,我们《东方之子》全体成员痛感市内空气污浊,长期工作远离自然身心疲惫,因此集体相约去郊外登山。
所有人一致同意,真是一个很环保的主意。
到了郊外,看到平日难得一见的青山,大家兴致颇高,马上开始争相向山顶爬去。虽是初秋,但北京的天气依然炎热,毕竟久不锻炼,大部队到了半山腰便一个个气喘吁吁,矿泉水的消耗量急剧增大,喝过之后,塑料瓶便随手一丢。
多次补充水分之后,我们终于登到了山顶,放眼望去,那座浑浊的城市在很远的地方,而眼前,是绿树满山和比城里白得多的云,山风吹过,身处山顶的我们都体会到一种亲近了自然的快乐。
可是快乐了一会儿,大家就发现,我们人群中少了一个人,来自云南的摄像师奚志农。大家有些着急,这位平日里以环保为事业的朋友本是爬山的高手,怎么今天落后了?惊异之后,我们惭愧地发现了原因。
奚志农背着一个大大的口袋终于登上了山顶,而在他背的口袋中,装的是他一路拾起的被我们随手扔下的矿泉水瓶子。
小奚没有责备我们什么。虽然很多人马上和他开上了玩笑,但相信内心深处多少有些自责和不安。
我们这群人,大多也是号称环保的,喜青山爱绿水,对污染深恶痛绝,但这种对环保的追求却多少有些时尚的因素。
而对于奚志农来说,环保是事业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宗教,但却没有时尚的成分。
有奚志农在车上,空调是不让开的;在他自己的家中,七月流火,屋里依然是电风扇而不会让空调进门;出门吃饭,他会从包中拿出自己的那副筷子,而不用一次性木筷,因为他觉得,每人都这样做可以少砍很多树木。
他和环保工作者一起去青海的可可西里,为保护藏羚羊而努力;在家乡云南,他看到美丽的滇金丝猴受侵害,便上到中央领导下到新闻媒体四处呼吁,希望滇金丝猴的家园不被侵犯。写到这里,很多人知道,我们面对环保这个词汇的时候,当然是做不到奚志农这样,他简直是入了迷,甚至有种把环保当宗教的迷狂。小奚的种种环保举动,在我们这些刚刚以环保为时尚的人当中还过于前卫,因此有相当多的人会觉得小奚的环保热情是不是有点儿“戏过了”。但我相信,以小奚为另类,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当我们口口声声抱怨环境如此糟糕的同时,还不能够把自己的生活真正地纳入到环保之中,环保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只是嘴上的呼吁而不是生活的内容。
也因此,真正的山清水秀还离我们很远。
在美国有一位我们的女同胞,周末的业余生活中有一个特殊的功课,那就是开车上路,每当遇到她认为有可能尾气超标的汽车便记下车号,然后向有关部门投诉。这种举动没人觉得不妥,对她自己,也自然成为一种习惯。
在瑞士,每个周末,当我们采访之余来到日内瓦湖边的时候,都能看到有人远路驾车而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面包,细心地喂完湖鸟之后悄悄离去,这样的场面让我这个旁观者感叹不已,于是明白:为什么在瑞士可以二十天不用擦皮鞋,为什么有人笑称:你随手照张相片,回去之后就可以当明信片使。
写下这些,不是想指责谁,因为我本人也一样。生活习惯中环保行动远远不如环保意识,也许环保于我也还只是一种时尚而不是行动,但我知道,只有当绝大多数人都自觉地开始一种环保生活的时候,民众的环保意识才会形成一种真正的力量。它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压力,让政府和有污染行为的企业在这种力量面前去做对我们的环境保护有利的事情,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嘴上的环保,那就无法形成一种监督的力量,环境的改善要迟缓得多。
听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富人在海边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正在晒太阳,富人便问:你这么穷怎么还这么懒?穷人反问:努力工作为什么?富人答:挣钱啊!穷人又问:挣钱干什么?富人答:过悠闲的生活。穷人问:那什么是悠闲的生活呢?富人答道:比如,每个周末可以到海边晒晒太阳。听了这话,穷人乐了:你看,我现在不正在海边晒太阳吗?
这个故事有很多问题,我对其中反讽勤劳致富以便显示很现代的思路不以为然,但面对环保这个话题,我却有了另一种担忧:如果所有的人都勤快起来,却都不注意环境的保护,那明天,当我们致富之后,还有没有哪个海滨可以度假?还有没有暖洋洋的太阳可晒?
答案不一定乐观。
< END >
本文节选自白岩松作品
《痛并快乐着》
点击阅读原文
即刻重温经典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
﹀
﹀